1.耳朵結構
耳朵堪稱是人體最精巧的器官之一,一般肉眼可見之處為耳廓及外耳道,位於耳膜外側,主要針對外界的聲音進行過濾及特定音頻的放大。外耳道深約2.5公分,有著豐富的皮脂腺及毛髮,皮脂腺分泌物和脫落的外耳道表皮細胞混合形成「耵聹」,也就是耳垢,兩者混合的比例不同造就油性耳垢及乾性耳垢的差異,一般情況下,多餘的耳垢會自然脫落掉出,不需要例行性清耳朵,弱酸性的耳垢也是一層保護層,防止外來細菌入侵表皮,避免外耳道感染的重要防線。
2.外耳炎成因
外耳炎的發生,常因為過度掏耳所導致,在使用一般棉花棒掏耳時,容易在耳道彎曲或狹窄處造成擦傷;使用不乾淨器械或浸水,則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發炎;長時間使用耳道式耳機及耳塞可能導致外耳皮膚磨損等,都有可能感染造成外耳炎的發生。
3.外耳炎臨床症狀
「急性」外耳炎的症狀通常會在感染後 48 小時出現,由於皮膚的保護層被破壞,造成外耳廓紅腫、脫屑、角質層水腫、分泌腺體阻塞,會有耳朵癢、耳朵悶、異物感、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,甚至聽力受影響等。接著,如同皮膚感染造成的蜂窩性組織炎,出現「紅、腫、熱、痛」的狀況,更嚴重者,感染甚至會擴散到周邊的組織,例如頸部的淋巴結,造成淋巴結腫大。
有以上症狀發生時,應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,檢查發炎感染程度、耳膜是否穿孔、是否合併黴菌感染甚至其他腫瘤疾病等等,不應自行使用內外用藥物,以免造成病況惡化。
4.外耳炎的治療
治療急性外耳炎以藥物治療為主,治療主要有四大原則
定期回診給耳鼻喉專科醫師清理耳朵: 發炎期間,耳部的分泌物及髒汙會比較多,不建議自行清理耳道,避免因器具不潔或操作方法不正確,對耳朵造成二度傷害,建議依醫囑回診由醫師幫您治療,還給耳朵一個乾燥、乾淨的環境,幫助炎症治療。
使用合適的抗生素:針對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,若症狀輕微可單用抗生素耳滴劑,若症狀嚴重則需要搭配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。耳滴劑通常具有對抗「綠膿桿菌」的成份,此外醫師會針對耳朵的不同狀況(例如耳膜是否完整、是否有裝中耳通氣管、是否曾接受耳朵手術等),選擇合適的滴劑。
控制發炎和疼痛:外耳發炎可能會相當痛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!積極地協助止痛。
預防再次感染: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如何防止同樣狀況再次發生,避免反覆感染影響耳朵構造和功能。
⚠️ 治療期間要避免碰撞耳朵、挖耳朵、清耳朵。
⚠️ 洗澡時可以戴耳塞、棉花塞在耳道外或使用耳套,防止水進入耳朵。
⚠️ 勿自行使用棉花棒清理耳朵,因可能將髒污往深處推而累積,形成細菌滋生的溫床。
⚠️ 挑選大小適宜的耳機,有保護套減壓為佳,並定期清潔機器,避免藏汙納垢,使用不超過一小時為原則,避免長時間、高頻率地使用,減少外耳道刺激。
⚠️ 游泳時可配戴矽質耳塞,避免細菌隨著池水進入耳道中,降低感染機率;想游泳的話,請待醫師確認耳朵都已恢復再進行較安全。
⚠️ 若耳朵癢、耳屎塞住,或其他耳朵狀況,定時請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清理。